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7种常用除草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李涛, 孟丹丹, 郭水良, 袁国徽, 钱振官, 吕卫光
2021, 30 (6): 1269-1275.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1.06.018
摘要1268)   HTML5)    PDF (3383KB)(174)   

蚯蚓在改良土壤、消解农业废弃物、提高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评价除草剂对蚯蚓的毒性,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17种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接触法染毒48 h,噁唑酰草胺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最高,半数致死浓度LC50(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为7.6 μg∙cm-2,属高毒级;其次为丙草胺、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灭草松,LC50分别为10.7、12.7、61.3 μg∙cm-2,属中毒级;二氯喹啉酸、2甲4氯钠、苯唑草酮、草铵膦、烟嘧磺隆和双草醚对赤子爱胜蚓的LC50分别为143.0、198.2、211.1、466.9、433.7、649.2 μg∙cm-2,属低毒级;吡嘧磺隆、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氰氟草酯、乙羧氟草醚、二甲戊灵和硝磺草酮对赤子爱胜蚓的LC50均大于1000 μg∙cm-2,属微毒级。人工土壤法染毒14 d,高效氟吡甲禾灵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最高,LC50为148.9 mg∙kg-1;其次为丙草胺、2甲4氯钠、二甲戊灵和噁唑酰草胺,LC50分别为211.5、335.0、342.4、345.7 mg∙kg-1;此外,其他供试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的LC50均大于500 mg∙kg-1。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的分级标准,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的17种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均为低毒级。该研究可为评估除草剂对蚯蚓的生态风险提供新的数据信息,同时可为农业生产中安全使用除草剂提供技术指导。

近10年中国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肖悦,田永中,许文轩,吴晶晶,田林,刘瑾
2017, 26 (2): 243-252.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09
摘要1103)      PDF (1609KB)(1357)   
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来源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丁剑楠, 张闪闪, 邹华, 张云, 朱荣
2017, 26 (9): 1619-1626.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9.023
摘要1072)      PDF (520KB)(2705)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闫宝龙,赵清格,张波,李雅璐,赵鹏武,张昊
2017, 26 (2): 189-194.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02
摘要982)      PDF (417KB)(831)   
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
赵其国, 滕应, 黄国勤
2017, 26 (1): 1-5.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1.001
摘要974)   HTML1)    PDF (408KB)(1905)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和载体。近年来,在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高强度利用和长期高负荷运转使耕地得不到休养生息,耕地地力严重透支,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在剖析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战略性地提出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研究重点和目标,包括调研中国重点关注区域适于轮作休耕的耕地资源现状与区划,探讨重点关注区域耕地实施轮作休耕的技术路径、建立重点区域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体制机制等。为实现“十三五”国家农业转型发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咨询建议。

河流沉积物磷的吸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鲍林林,李叙勇
2017, 26 (2): 350-356.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23
摘要928)      PDF (364KB)(1119)   
中国土壤氟污染研究现状
杨金燕, 苟敏
2017, 26 (3): 506-51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3.021
摘要906)      PDF (539KB)(980)   
南海北部珊瑚生长区海水重金属污染特征
杨华,王少鹏,余克服,黄学勇,张瑞杰,王英辉,郭送军
2017, 26 (2): 253-260.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10
摘要894)      PDF (1216KB)(720)   
中国海绵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
袁再健, 梁晨, 李定强
2017, 26 (5): 896-901.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3.024
摘要888)      PDF (387KB)(810)   
锰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远其, 陈章, 李志贤, 陈国梁, 向言词, 冯涛
2017, 26 (8): 1451-1456.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8.022
摘要885)      PDF (432KB)(678)   
科尔沁沙地恢复过程中地上定植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关系 研究
赵丽娅, 李元哲, 陈红兵, 张劲, 张晓雨
2018, 27 (2): 199-208.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8.02.001
摘要878)      PDF (448KB)(527)   
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郑璐,包媛媛,张鑫臻,杨明,张新永
2017, 26 (2): 342-349.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22
摘要873)      PDF (388KB)(1220)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分解特征
葛晓敏, 唐罗忠, 王瑞华, 李勇, 朱玲, 贾志远, 丁晖
2017, 26 (9): 1457-1464.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9.001
摘要872)      PDF (458KB)(689)   
不同红树植物类群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金映虹, 吴红萍, 谭方正, 张颖
2017, 26 (8): 1292-1300.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8.003
摘要855)      PDF (895KB)(621)   
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研究——以大鹏半岛为例
叶有华, 韩宙, 孙芳芳, 张原, 黄涛, 陈礼, 李鑫.
2017, 26 (8): 1275-128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8.001
摘要838)      PDF (884KB)(837)   
在寂静的土壤中发掘美丽的故事——评《寂静的土壤》
Dick Arnold
2017, 26 (2): 363-364.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2.025
摘要830)      PDF (171KB)(364)   
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分布格局
邱霓,徐颂军,邱彭华,宋焱,牛安逸,许观嫦
2017, 26 (1): 27-35.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1.005
摘要830)      PDF (1402KB)(920)   
菟丝子属植物在云南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及其安全性调查评价
张付斗, 岳英, 申时才, 徐高峰, 郭晋, 张玉华
2017, 26 (3): 365-370.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3.001
摘要828)      PDF (408KB)(571)   
利用菟丝子属( Cuscuta spp. )植物控制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H.B.K )引起一定关注和争议。以云南省薇甘菊入侵生境中的中国菟丝子( C . chinensis Lam )、云南菟丝子( C . reflexa Roxb )和日本菟丝子( C . japonica Choisy )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 3 种菟丝子属植物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及其在群落中的生态指标,认为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以中国菟丝子最好,其次是云南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结果表明:中国菟丝子、云南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寄生 90 d 后,薇甘菊的死亡率分别为 97.9% 65.3% 44.1% ;而生物量与对照比较的相对防效分别为 93.6% 81.2% 77.5% 3 种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入侵的群落中,中国菟丝子的相对密度( RD )最大,为 0.4843 ;云南菟丝子的相对频度( RF )最大,为 0.3961 ;日本菟丝子的相对优势度( RDE )最大,为 0.8864 。这 3 种菟丝子属植物的重要值( IV )分别为 0.7638 1.2051 1.3171 因此,应用菟丝子属植物控制薇甘菊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此外,云南菟丝子的寄主植物种类最多,其中有 23 种寄主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日本菟丝子主要危害 12 种高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国菟丝子的寄主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仅有的 6 种被寄生植物均为杂草或其他入侵植物,而且受害程度最严重,因此其生态安全性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对应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不同恢复措施对若尔盖沙化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的影响
仲波, 孙庚, 陈冬明, 张楠楠
2017, 26 (3): 392-399.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3.005
摘要820)      PDF (442KB)(884)   
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对全球主要农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
赵俊芳,孔祥娜,姜月清,钱永兰
2019, 28 (1): 1-6.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9.01.001
摘要819)      PDF (795KB)(811)   
可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