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态 环 境 学 报
(原《生态环境》)
第21卷 第7期 2012年7月18日
目 次 | |
研究论文 | |
深圳福田秋茄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研究 | 毛子龙,杨小毛,赵振业,赖梅东,杨道运,吴纯玲,徐华林(1189) |
福建省建瓯市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状态研究 | 庄舜尧,季海宝,张厚喜,孙波,桂仁意(1200) |
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徐浩杰,杨太保,曾彪(1205) |
帽峰山森林土壤碳氮随雨季月及土壤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黄姗姗,陈步峰,黄俊彪,肖以华,潘勇军(1211) |
西南喀斯特典型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特征 |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1218) |
长江上游不同植物篱系统土壤抗冲、抗蚀特征 | 黎建强,张洪江,陈奇伯,周红芬(1223) |
地表臭氧增加对黄花夹竹桃和芒果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路光超,黄玉源,陈红跃,许炼烽(1235) |
鸡爪槭光合特性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 唐玲,李倩中,李淑顺,荣立苹(1241) |
2种入侵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代谢的影响 | 王从彦,向继刚,杜道林(1247) |
马铃薯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杜茜,卢迪,马琨(1252) |
磷细菌筛选及其对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 | 于群英,陈世勇,马忠友,汪建飞,卫林(1257) |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带膜还田腐解特征研究 | 卢秉林,车宗贤,包兴国,胡志桥,张久东,杨文玉,李全福(1262) |
2003—2010年中国对流层CO2时空分布研究 | 戴丽君,崔伟宏,JIANG Yibing(1266) |
季节性人工河滨湿地甲烷排放 | 沙晨燕(1271) |
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生境安全识别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太子河次流域本溪段为案例 | 廖静秋,文航,苏玉,曹晓峰,黄艺(1277) |
秦皇岛主要入海河流污染及其对近岸海域影响研究 | 李志伟,崔力拓(1285) |
程海藻类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周年变化特征 | 董云仙,谭志卫,朱翔,郭艳英,金玉(1289) |
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抑藻效应的初步研究 | 白羽,黄莹莹,孔海南,王艳(1296) |
广东省不同水库底泥理化性质对内源氮磷释放影响 | 魏岚,刘传平,邹献中,杨少海,陈勇,孙丽丽,巫金龙,宁建凤(1304) |
菹草生理特性对底质物理性质变化的响应 | 张俊,朱雪诞,沈澈,孟智奇(1311) |
扰动强化污染底泥有机物自净的研究 | 孙井梅,刘晶晶,史文霞,席兆胜,唐先权(1315) |
环丙氨嗪在Aldrich胡敏酸中吸附-解吸特征的研究 | 袁敏,林志荣,徐仁扣(1319) |
毒草胺在环境中的降解特性研究 | 孔德洋,吴文铸,许静,韩志华,单正军,石利利,何健(1325) |
蛋氨酸为硫源的硫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 | 秦好丽,毕珊(1329) |
PBS共聚物对蚯蚓的蛋白质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张敏,邢永雷,李成涛,张坤,宋吉青(1334) |
不同钝化材料对红壤中铜有效性的影响及机理 | 宋正国,于志红,冯人伟,廉菲,丁永祯,刘仲齐(1339) |
修复植物生物解吸脱除重金属实验研究 | 安钢,孙波,张晗,巩占鹏,侯立洁,孔淑颖(1345) |
污泥堆肥利用中AM对稗草生长及Cu、Pb吸收的影响 | 魏翔莺,张春英,吴少华,孙秋玲,王洪(1351) |
超声波对剩余污泥化学调理的影响 | 李玉瑛,曹晨旸,李冰(1357) |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土壤镉污染分级评价研究 | 刘彦姝,潘勇(1361) |
综 述 | |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张饮江,金晶,董悦,方淑波,段婷,翟斯凡,陈立婧,张曼曼(1366) |
化感物质的抑藻作用研究、应用及生态安全性评价 | 王红强,吴振斌(1375) |
“污水-微藻-能源”串联技术新进展 | 蔡卓平,段舜山,朱红惠(1380) |
期刊基本参数:CN 44 – 1661/X ? 1992 ? |